半月谈
“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和部署,确保政令畅通,坚决维护中央宏观调控的统一性、权威性、有效性”。这是中央对做好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。为何要这样讲呢?因为当前一些地方不计发展代价,盲目攀比速度,违法违规乱上项目的现象非常突出,已严重干扰了中央宏观调控的大局,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。
前不久,有关部门对8个省份投资规模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,约40%的项目在征用土地、环境评估、审核程序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违规现象。
40%是个什么概念呢?我们来算一笔账:今年上半年,全国新开工项目多达9.9万个,其中亿元以上规模的有7200多个,以40%存在违法违规现象计算,按最保守的估计,今年上半年至少有近3000亿元投资是违规投资。
再以钢铁行业为例,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的数据表明,在2003年以来新增的炼钢产能中,经核准的项目产能不足20%,也就是说,八成以上新增产能违规。
不算不知道,一算着实触目惊心。如此大规模的违规项目资金投下去,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危害可想而知。其一是导致今年以来整个投资过快增长,增加了投资膨胀的压力和宏观调控的难度;其二是加剧了投资的结构性矛盾,使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,造成建设资金和能源资源的大量浪费;其三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继续发展,将加剧市场的低层次竞争。
经验告诉我们,这些违规项目大多集中在高耗能、高污染、应淘汰的落后产业,建成后必将陷入亏损泥沼,造成银行呆坏账增多,加大金融风险,很容易引发经济的大起大落。
近年来中央为遏制地方投资盲目扩张、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不良势头,在产业政策、土地审批、信贷政策等方面提高了门槛、划定了“红线”,然而一些地方却置若罔闻,有令不行,有禁不止。为了上项目,有的地方不惜在政策、制度上打“擦边球”、撑“保护伞”,甚至直接充当违法主体。这次被处理的内蒙古新丰电厂项目即是典型案例。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存在越权审批、违规批准征地、虚假申报、突击建设、违反招投标程序等严重问题,尤其是在有关部门将其确定为违规项目、明令停工后,建设施工仍未得到制止。
不讲质量、效益,只重速度、规模;缺乏全局意识,只顾局部利益;不看长远发展,只求眼前利益。这是当前存在于一些地方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头脑里的错误思想,也是他们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上淡漠的具体表现。有的依然把“发展是硬道理”简单地理解为“增长是硬道理”,有的依旧把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”视为“以速度为中心”。还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、环境为代价一味追求产值,甚至弄虚作假、贪大求洋,热衷于大搞“政绩工程”、“形象工程”。在这种歪曲和背离科学发展观的错误观念的指挥下,投资规模盲目扩张、违规项目大行其道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实践证明,我们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,没有一定的投资规模不行。但是,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必须明确,方向必须正确,这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,落实“十一五”规划的目标,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。盲目追求速度,一味依赖上项目扩大投资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快转变;不计发展代价,违法违规乱上项目的现象必须坚决制止。
解决新开工项目违规现象突出和投资低水平过度扩张的问题,必须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。当前,应当对新开工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,凡是不符合国家行业规划、产业政策、项目审核程序、用地政策和环保、安全、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的项目要坚决停下来,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。同时,严格审查各类拟建项目,严肃查处各种形式的土地、金融违法行为。要加强对新上项目市场准入的审核和监督检查,特别要强化环保标准。还要抓紧制定新的市场准入标准,进一步提高高耗能、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在能耗、环保、用地、安全、技术等方面的准入门槛,从源头上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。
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,消除违法违规乱上项目现象,从根本上说,必须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各地干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,树立正确的政绩观,增强大局意识和法治观念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和部署,确保政令畅通,做到令行禁止,推动经济社会沿着又快又好的轨道前行。
在经济运行进入第三季度的关键时期,中央对经济形势已经有了明确判断,作出了具体部署。国务院日前召开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在充分肯定“国民经济总体形势是好的”的同时,提出要“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”。当前最重要的就是,各地各部门要放眼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,把中央一系列调控措施真正落到实处,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,确保经济平稳协调发展。(完)